杨修刚走,刘诞就前来找杨彪。
刘诞作为刘焉的儿子,又是长安城的总统帅,杨彪不敢怠慢,连忙前去迎接。
刘诞进入杨修的府内后,也没跟杨彪过多啰嗦,直接道:“杨老,想必你也收到我父王撤军的消息了。”
杨彪一边行礼一边道:“老臣已经知晓。”
“既如此,便请杨老速速告知您同盟的将领们,让他们不要声张,暗中组织兵马准备撤离。”
其实刘诞现在也很着急,因为长安城中缺粮,城中士兵已经在哗变的边缘了,若是再不撤军,内乱是迟早的事情。
一旦内乱爆发,城外又有强敌,里应外合之下长安城必定城破人亡!
既然败局已经注定,那么他又何必为了一场必输的战争再去白白牺牲呢?
正好刘焉下令让他们撤退,此刻的刘诞当然巴不得现在就撤军。
但在刘焉传达给他的命令中,撤军这件事情让他一定要跟杨彪商议,谁留下来断后,撤军路线,关中联军协调等等都要尽快作出决定。
刘诞随即问道:“杨老,我打算在三日之后率领大军撤离长安,不过留谁下来断后还没有想好,不知杨老可有建议?”
杨彪知道刘诞前来这么问,自然是让他分出一部分兵马前来断后,不可能只让蜀军断后,毕竟蜀军才是刘焉的嫡系部队,关中军始终都是外人。
毕竟留下来断后的人基本上都是十死无生了。
杨彪对此表示理解,想了想随即道:“老臣家中还有一些兵马,可以留下来断后,有老臣带头,其他士族豪强应该也会拿出一些兵马来,关中联军应该可以出五六万断后的兵马。”
五六万,这个数量其实不少了。
但对于气势如虹,来势汹汹的华军,这五六万人怕是连长安城一天都守不住。
刘诞咬了咬牙,道:“好!既然杨老能够出五万人,那我蜀军也能出五万人,有十万人断后,定能抵挡华军的追击,等他们攻打下长安城的时候,我们必然已经进入汉中了。我这就派人前去传令给张鲁,让他将子午谷附近的敌军逼退,保证我们能够尽快进入入蜀的通道。”
现在这种情况,他们也只能拿这十万人来换取更多的人活下来。
杨彪亦是凝重点了点头,开始派人前去将要撤军的消息告诉各种士族豪强。
大部分都是愿意跟随杨家举家搬迁到益州去的,有杨家这棵大树依靠,也总比他们留在关中被华国清算要好!
且日后说不定还可以在益州东山再起,这也并不是不可能。
这件事情杨彪不敢怠慢,很快便将这个消息传达到了各个家族当中。
对于杨彪的决定,其实不少人是不太理解的。
因为他们世代都在关中,若是去了益州,那不就等于舍弃了所有从头再来吗?
但他们有些家族本来就已经没落了,而且又不认识什么大人物,本来就只能依靠着比起别的大家族来说比较少的田地生活,要是去了益州,那他们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,而且就算要出头,也轮不到他们。
在得知这个消息后,在长安附近的士族豪强有一部分都是不愿意撤军的,有的甚至还扬言要与长安共存亡。
不过大部分都还是愿意跟着杨彪走,尤其是跟杨家关系算是不错的几个大族。
那些不愿意走的,杨彪也没有强求,便让他们留下来守城断后。
零零总总的算了一算,愿意留下来的,差不多也正是杨彪向刘诞说的五六万人。
不过杨彪和刘诞都不知道,其实他们麾下已经决心反叛,和正在叛变边缘徘徊的人数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象!
在冯圭的笼络下,长安城中已经有一万多人愿意跟随冯圭起事,配合城外的华国大军将长安给攻取下来。
虽然只有一万多人,但这些人都是有坚定意志,决心要跟着冯圭起事的。
兵贵精不贵多,尤其是做这种事情,更重要的是忠诚!
而且在长安城内,对刘诞和杨彪这些统帅不满的人很多,大多数人都是敢怒不敢言。
一旦有火星子将这不满的情绪点燃,那将化为冲天的怒火!
而冯圭组织起来的这一万多人,正是这火星子!
陈烨收到了冯圭传来的情报,神色不由冷峻起来。
“看来长安城内的敌军已经坚持不住了啊!不过想在我眼皮子底下逃走,那是不可能的!”
“张乙!周仓!张睿……”
陈烨立刻呼喊此刻正在他帅帐外候着的几名将领的名字。
几人立刻走了进来:“大王有何吩咐!”
陈烨道:“冯圭传来消息,长安城内的敌军打算弃城潜逃,我们决不能让他们逃回汉中,否则日后将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!”
“传令全军!加强攻城的效率,一定要将城内敌军压得喘不过气来!长安城内很快就会出现响应我们的起义,在城内起义的时候,一鼓作气将城门给我攻打下来,杀入城内攻占城池!”
“再传令给马超和段煨,如果长安城的敌军要撤退的话,首选的路线一定是子午道,为了帮大军开辟出退路,接下来这段时间张鲁恐怕会对他们发起猛攻!让他们一定要顶住!”
“张睿,你率领麾下黄巾力士前去支援马超二人,张乙,你亲自率领一半道使营前去支援马超二人,帮他们对付张鲁!你们务必要尽可能的抵挡住张鲁的进攻,决不能将子午道完全让出来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